从自治村社到集体农庄:苏联农民治理模式的改革与社会稳定
- 【摘要】
- 千余年来,村社一直是俄国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 在土地分配、农业生产、征收赋税、社会保障等农村生活的众多领域实行自治,不受政府和地主的控制。俄国农村的自治状态和农民治理模式,在十月革命后基本得以保留,并且一直延续到20 世纪20 年代末。 尽管在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时期, 苏联政府一直试图对村社这种分散化的基层农民的治理模式和控制农村的方式进行改革,将农民的自治收归国家,但一直未获成功。直到全盘集体化时期,村社自治才被集体农庄取代。这是苏联政府对农民治理模式和控制方式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然而,改革导致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带来了社会动荡和农业生产力的破坏。
【作者】赵旭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赵旭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期刊】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年.卷(期):页码】2017.2 (7):112-124
【DOI】
【关键词】苏联 自治村社 集体农庄 治理模式 改革与稳定
欢迎阅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您是该文第4490位读者!
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投稿登录
查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更多学者专区
-
刘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
李静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
<p>陆齐华/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编审、《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p>
-
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
张聪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研究员
-
<p>马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社会文化政治研究室副研究员 </p>
-
韩克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外交室副研究员
-
张红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
胡冰/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
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和高加索研究室副研究员